良好的秩序和环境是学校稳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高中正处于习惯养成和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学生自我意识不断攀升的时期。面对这样的一群 “00后”,苏州三中融合课程中心的班主任以及学科老师从常规化管理逐步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不断为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秩序和环境。
01 14小时的陪伴教育
老师作为学生路上的领路人,从早上7点多的早读听力与口语练习开始到中午的英语单词、公式默写,再到晚自习的全程答疑、监督和陪伴。14小时的超长待机,真正地诠释了负责任教育的内涵。引导、规范学生适应学校的各项常规要求,并亲自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事无巨细”,同时保证制度和规则深入人心,强化学生的规矩意识,促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快速成型。
班主任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注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例如高一牛剑班班主任吴老师(“云姨”)创新管理方法,打开学生心扉,为学生们开设了新颖的《云姨有话说》板块,让学生们通过写日记、随笔这种轻松的方式,用中英文表达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随后“云姨”会扮演知心小姐姐的角色,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拉近自己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以朋友的身份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渐渐地,孩子们也逐渐将她视为好友,乐于听从她的建议,在校内表现和家庭关系上都有了不小的转变。凭借对教育行业的一腔热爱,我们的班主任将细心、真心和诚心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学生身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身心健康,竭尽全力为学生成长的每一步保驾护航。
02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精致”的制度约束
高中阶段每一个不同的学期,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每一个学期的前期,我们就会根据当前工作需要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谋划好本学期的“顶层设计”,比如将各项任务分解到组,落实到人,真正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职责、责有限定之期。学科老师、升学老师、社团老师、语言老师、班主任以及心理老师,构建教学管理的拓扑式网络,德育、行政、宿管等工作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积极有序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课程中心学生处主任周老师还为学生们量身打造了个人量化考核表,制度规范,记录在册,形成完善并有据可循的管理体系。
学生个人量化考核
加分
1、默写出色
2、优秀作业
3、考试成绩
4、进步显著
5、单科优胜
6、课堂出色
7、班级奉献
8、好人好事
9、活动比赛
10、荣誉获得
减分
1、迟到旷课
2、仪容仪表
3、语言不文明
4、作业马虎
5、课堂表现差
6、电子产品
7、卫生值日
8、零食奶茶
9、学习懈怠
10、不服从管理
03 家校联动,凝心聚力
教育从来都不应该是一方的独奏,而是家、校、社共同合作形成的协奏曲。只有不断加强相互的沟通协作,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
每周学科反馈
我们发现家长时常感到焦虑的最大原因在于——家校信息的不对称。家长不清楚学校的安排,不明白课程的规划,不了解学生在校的实际情况。每周学科情况的反馈的目的之一就在于缓解家长的焦虑。
返校日班主任老师会按时在宿舍区检查学生是否及时上交手机,是否携带违禁品等问题,把“严抓严管”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管不懈。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